1、引言
会计模式是对肯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点根据肯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反映其各种要点基本特点和本质联系的有机整体。
会计模式的构成要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会计模式导向——特定国家环境对会计在社会经济中所发挥用途的基本需要,即会计模式所代表的价值取向。
·会计规范——会计机构和会计职员拓展会计工作中需要遵守的行为标准,包含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等若干层次。
·会计管理体制——特定国家组织和管理会计事务的方法、形式与规范的总和。一个国家会计管理体制的结构和运行方法与该国家的经济体制有直接关系。
·企业会计模式——企业在国家会计规范指导下,通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业务程序、选拔和聘用会计职员、确定和用会计办法、从事会计工作、提供会计信息、拓展会计管理而形成的企业会计工作体系。
·会计人才管理体系——为了保证会计人才的合理用和有序流动而打造的会计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培养体系。
在上述构成会计模式的每个要点中.会计模式导向是最基本的要点,处于最高层次,在非常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模式的基本运行走向。会计规范在会计模式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方,它应该在反映会计模式导向的前投下,对会计管理体制和企业会计模式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公正性和有关性。会计管理体制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证。一般地说,会计模式导向对会计管理体制有总括的制约用途;会计规范对管理体制产生具体的指导用途;同时,各种环境原因对会计管理体制的形成和运行方法也会有明显的影响。企业会计模式是会计模式中涉及实务最多的原因,它本身包括若干个子系统。而且因为这个原因与会计实践密切有关,所以也是最活跃的原因。会计入才管理体系是根据会计管理体制的需要打造和逐步进步的,人才体系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会遭到前述诸要点的综合影响,但也会在一定量上对其它要点产生制约或促进用途。
企业会计模式需要服从于国家会计模式导向,需要在国家会计规范许可的范围内拟定本企业的会计规章规范、选择企业会计政策、并依据国家对会计职员的需要考核和评聘会计职员等。因此可以说,企业会计模式是国家会计模式在本企业范围内的具体体现。
2、经济环境及其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影响
会计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势必处于肯定的社舍经济环境之中。一般地说,会计的社会环境是指对会计工作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各种原因的总和。在这类原因中,国家的政治规范及经济体制、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外部对会计工作的需要分别在不同层次上对企业会计模式产生影响。在这里,大家仅讨论与企业会计活动关系最密切的经济原因,包含经济规范、经济模式和经济进步水平等。
1.经济规范
现在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一同进步是这个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规范[l]”。这种经济规范的基本目的是社会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从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的一同富裕。为了达成这个 目的,技求企业会计模式的打造与运行需要与现阶段的经济规范相匹配,应该以占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生产资科公有制为依据,在达成所有者权益保旺地化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在这种经济规范下,政府既是社会管理者,又是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代理机构。政府的这种双重身份对企业会计模式的需要体目前三个方面:第一,政府作为宏观经济拥控者.需要来自基层企业的会计信息作为制定和推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和依据;第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力求通过去计达成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绩效衡量、引导和利益分配等管理职能;第三,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还需要对过企业会计报表知道企业的经营成就和财务情况,尤其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状况。
鉴于国内现阶段的经济规范及其对会计的需要,中国只能实行以宏观利益导向为主的会计模式。对于企业来讲,在拟定和推行企业会计模式时,需要考虑企业的规定和规范是不是符合国家政策的需要,是不是有益于为宏观管理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支持。
2.经济模式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因而势必具备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一同进步的环境下运行的。伴随改革的不断深化,公有制的范围和达成形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公有制不只包含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含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达成形式也日益多元化。
(2)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点在于企业规范改造,打造现代企业规范,使企业真的成为市场的主体。现代企业规范的基本特点是:产权明确,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打造和进步势必需要得到企业会计模式的配合和支持。
第一,产权明确的特点需要通过企业会计准确计量和报告企业产权,以保护每个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特别是在公有制范围和达成形式都发生了非常大变化的环境下,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就更贴要通过企业会计报告来认识企业产权中国家权益的存量和增量状况。第二,权责明确特点需要通过去计信息管理软件准确量化产权投资人和债权投资人的权利和责任,从而使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债权人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第三,政企分开特点强调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企业投资者的双重身份对企业的不同影响,作为前者只能通过有关法规和政策间接地对企业会计进行规范;作为后者,则需要与其它投资人一样通过会计得到利益上的保护。第四,管理科学特点对会计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目前打造科学的会计管理规范上,为优化管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有用的信息。
基于上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和打造现代企业规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中国的企业会计模式应该在宏观利益导向为主的首要条件下,重视对产权和债权的界定和保护,并通过会计信息模式的运行为企业科学习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3.经济进步水平
经济进步水平与会计模式的关系很明显。一个国家的会计进步情况和进步水平一般与该国经济种类和经济进步水平相适应。在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里,不可能有发达的工商企业会计实务;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里,生产过程和经济业务相对比较复杂,相应地产生了较高水平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
国内现在还处于进步中国家的行列。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和生产力进步水平较低,市场机制、包含每个生产要点的市场体系都还有待健全。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模式非必要、也不可能套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惯例,而是应该依据中国国情和企业管理水平,选择性地借鉴西方会计对企业微观活力的勉励机制,塑造一种有益于企业微观效益与宏观经济导向协调统一的企业会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除去需要突出上述经济规范和经济模式对会计的需要以外,还需考虑企业规模、水平,企业会计职员的能力和素质,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复杂程度等原因。同时还需要为以后的经济进步和业务增加所产生的会计新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比如,在产网站权重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企业合并、债权转股权业务,就增加了产权的界定的内容和困难程度。可以预见,国内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将会对企业会计模式的打造和进步产生明显的促进用途。
3、规范企业会计模式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前文所述,企业会计模式是国家会计模式在企业的具体体现。与一个国家相比,企业所处环境相对有限,因此,有的构建国家会计模式所涉及的要点在企业会计模式中就成为理所当然的首要条件或基础,而无需作为企业构建会计模式时考虑的问题。或者说,在构建国家会计模式过程中作为变量来考虑的要点,在设计企业会计模式时就能将它作为常量来对待。比如,企业需要依据国家会计模式导向来设计本企业的会计模式,而非必要另外拟定其他的会计模式导向。
但,在实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国家会计模式导向的需要与企业近况之间存在一定量的差距。主要表目前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信息用户之间信息需要的差异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应该“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知道企业财务情况和经营成就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大内部营运管理的需要[2] 。”这条准则被叫做有关性准则[3]。中国推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证券市场刚刚起步,国家资本金在大部分企业中占统治地位。企业资金来源中的大多数源自代表国家资本的财政资金和国有银行贷款。因此,国家通过拟定会计准则来需要会计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满足宏观调控需要,与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是相适应的。它实质地反映了同时拥有企业最大投资者和社会管理者双重身份的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经济利益和社会平稳发展的势必需要。
需要进一步剖析的问题是,基本会计准则需要企业会计为上述三个方面的信息用户提供与其决策有关的信息。而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用户的决策出发点不同,需要知道的信息从类型到数目等方面都有非常大差距。企业怎么样协调这几个不同方面信息用户之间的差异,这是打造企业会计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剖析,不难看出,这个准则中使用的很多基本定义是为了向企业外部投资人提供信息而提出的。对于股票上市的大型企业来讲,其所有者很分散,通过财务报告向广大股东粮供反映企业经营成就和财务情况的信息,就成为保护投资人权益的必要方法。而对那些投资人相对集中的企业来讲,企业投资人大概通过会计以外的其他渠道和方法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还有必要将所有者作为财务报告的重点,则是这类企业打造会计模式时需要考虑的特殊问题。
2、信息客观性与有关性的背离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质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情况和经营成就。[4]”一般将这条准则称为客观性原则[5]。这条原则与前述的有关性原则一同作为衡量企业会计信息水平的主要标准。但在实质工作中,有时可能出现两条标准不可以同时兼顾的局面。
如前所述,现代企业规范的特点之一是产权明确。在现代企业规范下,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完全离别,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通过学会会计信息,好了解受托人、即企业经营者履行职责的状况,并对受托人的工作营业额进行评价。企业经营者可凭着会计信息向委托人报告自己职责的完成状况,以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在这里,无论是委托人需耍知道的信息,还是受托人需要报告的信息,都是用于说明过去肯定时期内经营成就与由此致使的财务情况信息,因此势必是历史信息。从会计上讲,就应该使用历史本钱计量和表述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靠谱性的需要。其次,在市场角逐的环境中,企业需要依据周围环境和自己条件的变动,随时拟定和调整决策。在决策中需要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支持,会计信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保证提供信息对所要进行的决策有关,这类信息应该可以反映各种制约原因目前状况和发展势头。非常明显,根据现行本钱、公允市价或者将来现金流量折现值报告的信息较之历史本钱信息具备更强的有关性,更能满足决策依据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靠谱性和有关性就没办法同时兼顾。
在靠谱性和有关性没办法同时兼顾的状况下,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报告是坚持靠谱性,还是倾向于有关性,这是设计和推行企业会计模式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3.会计监督机制与内部人控制的矛盾
中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职员需要遵守法律。法规,根据本法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6]。”这样来看,《会计法》将会计监督的职责赋予了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职员。那样在设计和推行企业会计模式的时候,也需要考虑会计监督在企业会计模式中的地方和用途。
在实行现代企业规范的过程中,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正在逐步取消对企业的干涉;作为企业投资者的主要代表,政府将企业经营的重大权利委托给企业经营者。但国家作为所有者,其权益怎么样行使、怎么样依法得到必要的保护,还缺少必要的配套手段。因此,就出现了经济体制改革期间的国家权益缺位和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所谓“内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指的是企业内部管理职员,在事实上而非法律上拥有了对企业投资、收益用等重赛经济资源和决策的控制权。这类人不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作为代理人,他们的利益与所有者总是不同。假如缺少必要的勉励和约束机制,他们就可防借助这种控制权来谋取自己利益,从而致使对所有者利益的侵害”’。
因为改革中的一些配套政策尚未到位,推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国有企业内部人借助自己的信息优势,在实质上控制了企业的会计行为。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职员只能服从内部人的控制,以内部人短期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导向。由此致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紊乱、假帐真做、调节收益等。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企业的会计机构和会计职员代表以国家为主的所有者,去行使对企业会计事务的监督权是不现实的。在中、小型企业中,因为企业规模小,人情关系比较密切,内部监督机制相对弱化,会计监督就愈加困难。因此,在企业中怎么样确定会计监督的地方及用途,也是打造企业会计模式时需要解决的一个要紧问题。
4、依据环境要成和企业特征构建企业会计模式
依据经济环境对企业会计模式的需要和现在存在于企业会计模式中的一些问题,作者觉得,为了规范企业会计工作,提升会计信息水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企业会计模式。
l.会计管理规范
企业会计管理规范是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规范,针对本企业经营业务的特征、范围、管理需要和职员素质设计和推行的、用于指导规范会计工作的规范体系。
在会计管理规范中,应该包含以下组成部分:
(1)会计机构设置
会计机构是组织和推行会计工作的组织。在一个企业中,会计机构是不是完善、各职能职位之间的运行是不是协调,将对会计工作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打造合适本企业状况的会计机构,是改进会计工作、提升会计信息水平的最重要环节。一个优质的会计机构,应该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目的一致,在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首要条件下,围绕企业主要经营目的设置会计机构,防止由于工作目的的差异出现相互掣肘的现象。第二,机构内各部门之间步骤协调,达成总体效率最高。第三,机构内部每个环节职责明确,达成业务分工在范围上的周延性和在极作步骤上的独立性。
(2)内部控制规范
内部控制规范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有关职员之间,在处置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规范。为了提升会计信息水平,满足会计信息用户的需要,需要保证会计信息输人、处置和输出的安全性和靠谱性。因此,有必要在会计管理规范中引进内部控制规范的程序和办法。内部控制的办法和程序主要包含职务离别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营业额报告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在会计管理规范中包括内部控制规范,就是将上述内部控制办法和程序适合地设置在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报告和会计业务处置程序中,以体现内部控制的需要,使会计管理规范真的成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3)会计职员管理
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是会计职员。对于会计职员的有效管理,促进会计职员不断地提升业务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是会计管理规范的一个要紧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会
计工作水平的一个必要条件。
会计职员管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①会计业务和会计理论的继续教育。从当前情况看,会计职员的职称考试已经在国内推广推行,并且成为企业聘任会计员工的主要依据。所以,企业对会计职员的管理应该将重点放在考试后的继续教育上。要通过有关管理规范的设计和实行使会计职员感觉到增强业务能力的紧迫性,同时又为其创造提升业务水平的机会。
②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和健全。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员工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渐渐积累和进步起来的,它反映了会计工作中带有规律性和共性的东西,是各行业会计所公认和遵守的。因为职业道德大多要通过会计职员自觉履行来体现,而极少靠强制规范来达成,所以为了促进会计职业道德的发扬和推广,应该在设置会计管理规范中,特别鼓励和倡导会计职业道德,并辅之以必要的奖励手段。
2.会计信息管理软件
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为了向会计信息用户提供与决策有关的靠谱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管理软件的设置和运行,就成为企业会计模式设计的主要任务。
企业会计信息管理软件的设置包含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会计信息水平指标、会计信息步骤等几个要点的设置和这几个要点之间的有机配合。
所谓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与企业所采纳的具领会计处置办法”[8]。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确定一般决定于企业所在行业的惯例与管理职员和会计职员对影响经营业务的原因及其变化趋势的估计。会计信息指标体系是通过会计信息管理软件的运行应该提供的一整套数据,其中包含说明企业经营成就和财务情况的指标,也可以包含反映企业现行状况和预计将来发展势头的指标。一般地说,企业的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中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越多,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中包含的信息类型和数目就越多。会计信息水平指标是衡量会计信息水平的规范。根据国内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水平特点包含靠谱性、有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准时性和明晰性[9]。这类规定都是定性标准,而在企业的实质操作中,需要依据本企业的状况将它加以量化,以便于实行和操作。会计信息步骤是指对会计数据的记录、分类、大全、呈报的步骤和办法。即从原始凭证的整理、大全、记帐凭证的填制、审核、大全,日记帐、明细分类帐、总分类帐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编制的步骤和办法。这个步骤就是根据会计信息指标体系将原始会计信息分类拖入会计信息管理软件,根据预定的会计政策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根据会计信息水平指标的需要进行报告的全过程。所以,信息步骤的设置,事实上是将上述会计政策、会计信息指标体系、会计信息水平指标融会贯通。付诸实践的过程。
如前文所述,会计信息不同用户的信息需要有差异,会计信息的靠谱性和有关性在某些状况下也困难同时兼顾。这类都是设置会计信息管理软件时势必要面临的问题。比如在设置会计信息指标体系时,需要知道向哪个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相应地需要设置什么会计指标。在拟定会计政策时,应该依据确定的会计指标体系来选择合计办法。比如,为了提供有关资产耗损状况的信息,需要提供根据使用历史本钱计量的资产信息;为了提供有关产品定价决策的信息,应该使用公允价格计量的本钱信息。在确定会计信息水平指标时,需要在靠谱性和有关性之间进行权衡,要依据主要信息用户的对信息水平的价值取向来确定衡量会计信息的水平标准。
3.会计监督机制
健全的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水平的必要条件。监督工作由哪个来做,怎么样做,这是会计监督机制采要解决的问题。前文已经探讨过,因为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会计职员代表以国家为主的所有者行使对会计事务的监督陷入了困境。作者觉得,应该采取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离别的体制来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内部的会计仅负责运行会计信息管理软件,提供必要的会计报告和其他信息,内部监督职能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会计信息的水平则由外部独立审计机构来评价和确认。这种思路的出发点是,将企业会计职员从双重身份的尴尬境地解脱出来。企业会计入员对企业的经营者负责,经营者对所有者负责。用于说明受托人经营营业额的会计信息,其水平怎么样,是不是存在弄虚作假、是不是歪曲了企业的经营成就和财务情况,要由企业外部的社会中介机构认定。同时,企业的会计职员和企业管理职员一同对会计信息失真承担有关责任。
4.管理规范、信息管理软件、监督机制之间的关系
会计管理规范、会计信息管理软件和会计监督机制三个要点一同构成企业会计模式。在这三个要点中,会计管理规范是拓展会计工作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会计信息管理软件是会计工作运行的客体,会计监督机制是提升会计工作水平的保证条件。会计管理规范和会计监督机制都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管理软件高效率和高水平运行而设置的,因此,应该伴随会计信息管理软件的进步而调整。
参考文献
[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作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全方位推向21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
[2][4]参见国家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第十一条、第十条.
[3][5]参见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企业会计准则解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P41,P43.
[6]参见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通过、1993年第八届人大修定的会计法.第三条.
[7]青木昌彦,钱颖一主编.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锻打有哪些用途.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8]中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第三条.
[9]参见国家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第十一条至十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