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交流群:378274572
依据历年的状况,由其他学科进入教育学专业范围的考生有独特的优势。但教育学统考课涉及的信息量很大,2017考生可以结合我们的特征,在一定量上加以参照。总的来讲,选择考教育学,要对全局有一个非常不错的把握。
第一,考生要对教育学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考试报名之前,考生就应该及早知道它的内容范围、指定教程、历年考试试题等状况。确定了要考试报名的学校后,要准时把握学校的最新动态,如此才能做到有些放矢。
第二,依据我们的专业课水平,确定专业课的复习进度和投入的精力,依据这类拟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
考生必须要对考研的大形势,期望考试报名的学校、专业,自己的实力等作详细、客观的剖析,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第三,加大入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假如筹备的时间比较早,可以在就近院校旁听教育学基础和教育史的课程。事实上,关于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的内容没院校间的差别,旁听的目的是增进自己对教育学入门知识的学会和知道。备考时,不要放松对教育学基本素质的培养。一般情况是,因为备考的目的性太强,不少考生忽略了对教育学基本素质的培养,死记硬背了不少要点,考研成绩很好。但伴随考研重压的缓解,识记的要点慢慢淡忘,所以考生多存在入门知识薄弱的特征,进校仍要补修教育学、心理学。
第四,复习的时候不要死记硬背,必须要经过我们的考虑、加工。
因为背诵的效率比较高,不少考生选择这种学习技巧。但死记硬背的弱点是削弱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对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敏锐性。大部分导师在复试的时候看一个学生是不是是可造之才,都会看考生有没独立考虑的意识,对某一问题有没我们的见解。因此,复习备考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
第五,选择一份好的辅导资料。
选资料要选针对性的资料,一份好的资料需要有考试知识点剖析、历年列举,常识框架、考试知识点梳理、历年及参考答案、模拟卷等。
第六,信息的获得。
可以与别人推荐专业课资料,自己也可以注意搜集整理。还要培养阅读教育报的好习惯,譬如《中国教育报》,能叫你在准时把握要紧的教育政策和动向。
第七,考研的态度是贵在坚持。
通常来讲,到了12月底,考生总是会陷入极度焦虑的状况,比较容易自我舍弃,这个时候必须要随时调整心态,从容应付考研。